A- A+

國際原油與基本金屬價格飆漲,全球經濟發展面臨通膨威脅

總經評論   2006/04/24

「中國崛起」是近年來國際地緣政治中最熱門的名詞之一,暫且不論「中國崛起」對全球政治、軍事的影響,「中國崛起」最明顯的效應就是全球經濟版圖的重劃與經濟秩序的重整,過去幾年,中國挾著龐大的廉價土地、勞力,吸引各國企業爭相投入,因而成為全球最大的工廠,然後就挾著出口創造的鉅額外匯以及13億人口,進而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由於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經濟規模急遽擴大,對全球能源與原物料需求若渴,造就原油與基本金屬一波長多走勢。再加上金磚四國中的印度也急起直追,全力發展經濟,導致全球原物料的供需出現嚴重失衡現象,包括原油、金、銅、鋅、鎳等能源與基本金屬價格因而有如脫疆野馬般,屢創新高。

不論期貨或現貨,國際能源及基本金屬價格全面大漲的結果,使經濟學者與市場分析師都憂心忡忡,擔憂通貨膨脹和升息等因素,終將導致全球經濟全面降溫,不過,就目前來看,儘管能源價格在高檔上已維持半年之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效應似乎仍然有限。

過去兩年,儘管國際能源價格飆漲,全球資金環境寬鬆,在大多數國家,通貨膨脹並未因此成型,或至少都能維持平穩的消費物價(CPI)年增率;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發布資料顯示,2004年新興亞洲地區CPI年增率為4%,2005年則下降至3.5%;歐元區2004、2005年CPI年增率分別為2.1%及2.2%;而美國雖然由2.7%增至3.4%,但扣除食物和能源的核心CPI年增率就都維持在2.2%。

能源、基本金屬全面大漲,通膨陰影揮之不去

不過今年以來,隨著原油期貨再度衝過每桶70美元的心理關卡,銅、鋅、鉛等基本金屬期貨價紛紛刷新歷史紀錄,低通膨是否能維持的疑慮也逐漸擴大;包括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回到2002年6月的高點,以及黃金現貨價格創下每英兩624美元的25年新高,都指向國際投資人對通膨的預期正在增加;而一旦全球物價不再穩定,導致各國央行必須加速升息以抑制通膨,經濟就可能受到衝擊。

紐約輕原油期貨在去年8月底短暫飆破70美元之後,就一直維持在每桶55美元之上;平均而言,2005年國際原油現貨價較2004年上漲41%,其餘非燃料大宗物資價格全年平均漲幅也有一成,但即使原物料成本大增,根據IMF估計,去年全球實質(扣除物價變動因素)GDP成長率仍達到4.8%;其中,美國經濟成長率為3.5%,中國高達9.9%,而歐元區、日本經濟於去年下半年也都有超出預期的表現。

能源價格飆升,但並未引發通貨膨脹及經濟降溫,一方面是因為價格上漲主要是受到需求擴大,多過供給減少的刺激;由於以BRIC為首的新興市場經濟強勁成長,基礎建設及工業生產都需投入能源,而全球原物料產出增加卻相對有限,促成了原物料行情。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各類商品市場的價格競爭都愈來愈激烈,除非差異化策略非常成功,產品價格通常易跌難漲;此外,企業也紛紛透過委外,或將生產基地轉移至中國及印度等地區的方式,來達成降低生產成本,取得價格競爭優勢;同時,中國等市場的本土企業也快速擴大產能,出口至已開發國家進行更極端的低價競爭,只要企業還能維持微薄毛利,物價上漲就可以受到一定的壓抑。

至於在新興市場的物價方面,包括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以及過去的泰國等政府,都對國內燃料價格有一定的管制或補貼(印尼大幅縮減補貼後,今年3月的CPI年增率已飆升至15%),更是相當程度阻絕了國際能源價格飆漲的影響。

穩定物價成為各國首要之務

除此之外,過去有些財政赤字嚴重的政府會利用增加貨幣供給的方式支應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例如巴西),最後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反而傷害經濟成長,在得到多次教訓後,大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紛紛以穩定物價為首要任務,政府也努力改善財政赤字;而當市場對央行獨立性及打擊通膨的信心增強,就可以消弭預期性的通貨膨脹。

這些穩定物價的力量是否仍然可以發揮作用,將成為決定各國央行升息幅度,進而影響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一旦企業毛利無法進一步壓縮,政府的物價控制及補貼也不太可能擴及所有原物料,物價蠢動就是必然的結果。

就截至第一季末的數據來看,部分經濟體通膨確已有升溫跡象,美國3月份的CPI年增率雖然較2月份下降,不過市場卻對核心物價月增率創下0.3%的一年來最大漲幅感到憂慮;惟大致而言,IMF對今年全球經濟表現依然樂觀,在4月19日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預測全球經濟繼去年成長4.8%後,今年成長率仍可達4.9%。

雖然IMF認為BRIC中的印度、俄羅斯及中國經濟成長將不如去年,其中又以印度減少1個百分點最多,主要是因為印度內需快速成長,加上油價攀高,將使貿易赤字進一步擴大;不過三國的經濟成長預估值,都已是分別較去年9月所發布的大幅上修0.8-1.3個百分點,對IMF最新上修全球經濟成長率6個百分點貢獻近三分之二;而且,中國去年接近10%的成長率本就有過熱之嫌,下降至9.5%仍然是非常強勁的水準。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