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那指闖五千,形勢強過昔日

總經評論   2015/03/30

自從2009年以來,除了2011年以外,那斯達克(NASDAQ)綜合指數每年皆漲;繼去年13%以上的漲幅後,今年以來再上漲3%以上。而3月20日盤中,該指數還以5042.137點的最高峰,終於再站上暌違已久的5000點之上。

以當前美股大多頭的氣勢─道瓊工業股價指數與S&P 500種指數,今年皆再創新高,未來那斯達克指數也再刷新歷史最高紀錄,似乎不難期待。然美國的高科技類股,是否又走上了16、17年前的泡沫(bubble)化?卻也引起疑慮。

1998年,NASDAQ締造了39.6%的漲幅;接下的一年,漲幅更擴大為85.6%。繼之在2000年3月10日盤中,該指數再以5132.52點攀上歷史最高峰;此後卻也開始力不從心,最後就崩盤了。而今年3月20日該指數所寫下的最高峰,距離歷史新高,僅差近90點,不到1.8%的幅度。

不過,根據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金融教授歷特(Jay Ritter)的研究指出,此時美高科技類股漲勢,與當年網路泡沫的現象,其實還是有著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2000年新上市的美國高科技公司,經通膨率調整後的年營收中位數(median),僅為1700萬美元左右;相對而言,2013年該數據則已提升至1.09億美元的規模。另外,2013年公司上市時的「股價銷售比」(price-to-sales ratio)的中位數,也已由13年前的高達30倍,下降為僅5.2倍的水準。

NASDAQ中的成分公司,總計達2500家以上;儘管高科技產業仍是該指數的主流類股,不過,其所占的比重卻也是處在下滑的趨勢。根據金融機構Robeco Investment Solutions指出,2000年高科技類股在NASDAQ裡頭所占比重,一度高達近六成,然現已下降為略超過四成而已。此外,1998年NASDAQ成分公司的壽命,平均僅有15年;然去年該數據卻已經提高至25年了。

我們在評估股價高、低的時候,最常使用的工具即是本益比(p-e ratio)。而根據其未來的獲利能力所計算出來的本益比,2000年時NASDAQ的平均值高達175倍;如今,相對則僅為31倍左右。兩者間的差異,由此昭然若揭。

全球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的首席投資策略師寇里斯泰瑞奇(Russ Koesterich)就指出,目前NASDAQ 31倍的本益比,確實不便宜;但在2000年時的情況,那簡直是太誇張。

儘管美股已經步入了連續7年的多頭市場了,寇里斯泰瑞奇還是建議長線投資人,應該將資金持續留在股市中;而他的看法,似乎也反映了:在歷史性的低利率下,目前閒錢(easy money)魂不守舍、被迫到處遊蕩,以尋求快速獲利機會的一種現象。

目前美國新的高科技類股,之所以受青睞,其中一個理由是:在經濟復甦力道不夠強勁之下,景氣循環類股的說服力不強,投資人於是轉向這些充滿夢想、擁有新概念的股票。這類的股票,包括了四大領域: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生物科技(biotech)、網路零售與支付(online retail/payment),以及部分的硬體科技─如3D列印(3D printing)等。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