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節能減排新藍海---中美政策態度正面 商機加速擴散

產業評析   2015/08/17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看不見的敵人所帶來的傷害總是大於預期,特別是,全球氣候近幾年變化劇烈,且有惡化的趨勢,如溫室效應、聖嬰現象等等,不僅對於生活環境、生命安全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已衝擊多國經濟活動。當中,全球溫度的變化,逐年攀升成為前述現象的主因,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則是其根源。

人類在追求永續發展下,各國紛紛投入降低碳排放的陣營,甚至鮮少發聲的中、美兩國也一反過去消極態度,轉趨積極,近年來並制定政策出手自救。同時,在法令制定的背後以及執行環境保護為持續不斷的事業,可以預期節能減排長遠趨勢依舊不變,包括巴菲特近年也陸續加碼相關能源產業,對於原有潔淨能源發展仍是正面之外,所延伸的碳交易、碳捕捉等新興商機,皆有機會隨著意識抬頭,市場逐漸坐大。

至於降低碳排放量的首當要務為何,各國的自我約束扮演成敗與否的關鍵,根據研究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60億噸,當中前十大排放國家,所排放量比重合計近九成。另外,兩大經濟體美國與中國加總比重更達約50%,因此當主要排放國登高一呼,可望產生群起仿效的效應,讓各國方向、態度一致。

雖然過去各國政策受資本主義薰陶,總是利字當頭,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然而當既有模式已非經濟效益極大化,帶來的外部效果開始轉趨負面侵蝕國家資源下,改變即在當下發生。尤其是,最新研究預測,美國首都華盛頓未來百年內將下沉約15公分,加上氣溫升高導致海平面上升,屆時華盛頓將可能泡在水裡。

另一方面,美國東岸同樣無法倖免,將有更多地區每年淹水次數達100次以上,甚至200次。因此,危機迫在眉睫,沉默的力量已不堪用,歐巴馬政府除了去年宣布美國至2025年的碳排放量目標將比2005年減少26-28%之外,本月初則發表了美國清潔電力計畫,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減排政策。

所謂治標不如治本,美國二氧化碳排放中,電廠就占了四成,燃煤電廠發電量則占了美國總發電量37%,從發電廠做起將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計畫內容首度限制電廠的碳排放,預計在2030年前,發電廠碳排放量將相較2005年減少32%,同時還要提高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等相關乾淨能源使用比例,為近期美國能源業投下一顆震撼彈。

此外,相較於美國,中國追求高成長的代價,更是受碳排放過量之苦已久,聞名海內外的北京霾害,早已不侷限於東北,而往其他地區擴散,也讓防治政策近幾年早已開始實行。從十二五計畫開始的(大氣十條),以至於為了接軌十三五計畫,更為嚴格的排放法則與目標也陸續出爐,甚至總理李克強先前也宣布加強中國碳減排力道,從相較2005年降低40-45%提升到60-65%。

值得留意的是,中美兩國在降低碳排放不再只是各自為政,於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談當中的九大項目,氣候變化與能源合作以及環保合作皆是會談重點,當中針對年底的巴黎氣候會議,兩國也達成共識將攜手力推新的氣候協議,制定中長期各國可以達到且務實的排放目標。特別是,相較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這次巴黎氣候會議中美兩國於會前碳減排宣告不斷,能否替協議寫下一個好彩頭,將是全球注目焦點。

因此,在節能減排已為大方向,除了太陽能、風力發電、燃氣發電等耳熟能詳的潔淨能源預料需求有望持續朝正向發展。另一方面,交通運輸的碳排比重達到近三成,低碳交通也是重點之一,包括以電池為動力來源的汽車、機車與巴士,甚至是航太新一代綠色引擎的問世,都在此範圍之內。尤其是,積極補貼電動汽車的中國,近期將公告充電樁標準統一法規,可望加大滲透率成長腳步,相關生產企業營運有機會受惠。

另外,台灣6月則是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規範台灣碳排減量於2050年要降至2005年50%以下,並對於企業排碳量作控管。其中,碳排總量的管制,所延伸出的碳權交易、碳捕捉技術以及統計生產過程單位排碳量的碳足跡、碳標籤等,皆有機會隨著各國陸續發起抗碳戰爭,成為新興商機所在。

此外,一向走在潔淨能源應用前端的Tesla,所推出的鋰電池儲能系統「Powerwall」與「Powerpack」,可儲存用戶太陽能發電等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在非電力使用尖峰期間儲能,並在電費較高的尖峰期間供應所需電力,不僅具備傳統不斷電系統功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進而降低發電碳排,還能省下消費者電費成本,後續對於旗下供應鏈所產生的效益可以留意。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