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產業分析》紅潮席捲,台灣「石」在頭痛

時報新聞   2015/07/30 10:58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台灣製造業發展進程中,石化業可說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灣自1990年起,石化業開始外銷,到現在已經有70%的占比是外銷,且其中更有高達90%銷往中國大陸,顯示我國石化業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是非常高的,但近來中國大陸積極打造「石化紅色供應鏈」,加上大陸為全球唯一一個發展煤化工業的國家,喊出2020年要取代20%的石化產業,對面大陸石化業的來勢洶洶,台灣石化業該如何自處。

台灣石化產品以外銷為主,且中國大陸是我國石化產品最主要出口市場,然而受到紅色供應鏈以及煤化工業的發展,我國石化產品面臨進口替代的威脅,也加深我國大宗石化產品在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

工研院IEK觀察認為,台灣石化業要走出不同於中國大陸的模式,就必須從石化高值化、開拓新興市場,以及長期穩定的產業發展政策等著手。首先,在石化高值化方面,我國石化產品必須朝向高值化、國際化與差異化發展,做出中國大陸取代性低的產品;再者,開拓新興市場來說,隨著汽車、家電、食品包裝等市場的發展,印度與越南等新興市場對石化產品的需求逐漸開出,國內業者可思考石化產品下一波全球布局,分散中國大陸市場;最後,就長期穩定的產業發展政策方面,過去我國石化產業的研發投入比例偏低,政府已經成立石化高值化推動辦公室,在政府協助以及廠商的努力下,將有助於我國石化業轉型升級與產品差異化發展。

台灣採購與供應研究中心執行長賴樹鑫針對當前台灣石化產業即表示,可以朝向三「H」前進,首先,High investment(高投資),他直言,台灣對於石化產業向來只著重在設備的高投資,其實應該轉向技術、研究等方面著力,才可以真正做出差異化,和中國紅色供應鏈做出區別;再者,High added value(高附加價值),台灣地狹人稠,在產能有限下,我國石化產品朝向高值化、國際化與差異化發展;最後即為 High customer satisfaction(高客戶滿意度),儘管石化產品本身的附加價值相對其他產品來的低,但是可以運用行銷、廣告,甚至是品牌等效果,提升附加價值,舉例來說,每件衣服所用的石化原料比重不高,且占比有限,但一件衣服的價差卻可以高達千倍甚至萬倍,關鍵就在怎麼行銷、怎麼賣,增加他的價值。

市場預言中國大陸的煤化恐衝擊全球石化市場,大陸甚至喊出2020年時要取代20%石油化工,但就目前看來,由於煤化工只有中國大陸在使用,加上主要關鍵還是在生產成本,話說「有煤的地方沒水、有水的地方就沒煤」,這也導致運輸成本變成關鍵,加上近年來大陸環保意識高漲,煤化工相對要在偏鄉發展,所以恐嚴重拉高成本,也因此,是否真的會對石化產業帶來預期中的重大衝擊,其實是存在討論空間的。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