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LED、太陽能全面反攻

產業評析   2017/10/23

國內太陽能廠橫向、縱向整合動起來!等了許久,國內終於見到產業秩序最亂的太陽能廠出現3合1大整併;茂迪(6244)為避免被邊緣化,也宣布與碩禾(3691)合資經營生產太陽能模組,企圖擴大垂直整合綜效,太陽能廠一連串的大動作,是時候到了,也是產業轉機的開始。

  整併消息催化,太陽能股價近期跟著歡聲雷動,然短暫的激情過後,太陽能產業能如其他「慘業」一樣,就此邁向復甦?恐怕仍是投資人心中最大的問號。

  實際的情況是,全球太陽能產業惡劣的環境並沒有太大改變,新日光(3576)、昱晶(3514)、昇陽光電(3561)的3合1整合更是漫漫長路,但從這個已經壞到不行的起始點來看,這絕對是國內太陽能業者的轉機,節能股是否重此否極泰來,已值得中、長線多放點心思追蹤。

  國內的4大慘業,從DRAM、面板到LED,在過去幾年早已愈併愈大,且在整併過後,過去1年不管是股價或營運,都浮現轉機,唯獨太陽能產業,始終處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和太陽能產業結構,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太陽能不僅是1個大產業,且是和各國能源政策息息相關的大產業,不管是供給和需求面,都受全球能源政策影響頗深,和其他產業在發展的起始點,就有很大的不同。

  也就是說,全球的太陽能大餅雖然很龐大,前景看似很美好,但這訂單,不是業者想拿就拿得到,全球各國的能源政策,幾乎都是保護屬地的,非不得已,訂單不外流,也因此,當中國大肆往歐美傾銷太陽能板之後,跟著出現了歐美雙反、201條款等制肘條款,也打亂了全球太陽能的產業秩序。

  今天,中國的太陽能產業能橫掃全球,一來是中國大陸有政策與資金支持,二來是中國本身有強大的內需出海口,而這兩樣發展太陽能最根本的助力,台灣太陽能廠商都沒有,當歐美太陽能大廠不敵中國低價傾銷而陸續熄燈,台廠至今還能存活在這市場,所憑藉的就是一流的研發能力及生產實力。

  但相較於其他產業,太陽能不算是進入門檻很高的產業,就以同樣受到中國大陸低價競爭的LED行業來說,台廠在上游晶粒生產的技術及專利、在下游封裝賺管理財的能力,都遠勝中國大陸廠商一籌,這種核心競爭力不是陸廠任意擴充產能就能超越,在中國對LED的補貼政策告尾聲之後,兩岸的營運實力就立判。

  但台廠的太陽能技術,雖能領先國際廠家半年到1年,但畢竟進入門檻不高,銀彈充足的陸廠,立馬在規模及成本上取勝,也成了壓倒台廠營運最大的致命傷。

  環視惡劣的產業市況,咬牙苦撐的台廠,不管是從財務面還是技術實力,已愈來愈沒有撐下去的本錢,新日光、昱晶、昇陽光電3家太陽能電池廠如今的3合1,已是不得不的最後一搏,不然台廠都只有等死的份兒。

  昇陽科董事長劉康信就直言,「太陽能目前的處境就是困境!」所幸,這次的3合1,積極推動綠能應用政策的政府願意注資及投資,不僅紓解業者的財務面壓力,內需市場也手到擒來,對這3家決定合併的電池廠來說,雖不致從此順風順水,但至少不會是最壞。

  全球太陽能產業發展至今,對任一環節的供應鏈來說,規模都是最重要的事,有了規模,才有制價、降低成本的能力,由新日光、昱晶及昇陽科3合1成為聯合再生能源新公司後,太陽能電池總產能將達到5GW(10億瓦),目前看來,在全球已是具規模實力的太陽能廠。

  但不要忘記,擴充產能,陸廠絕對一流,不過1年多前,中國的晶澳(JASO.US)、天合光能(Trina Solar)的電池產能不過3GW及2.8GW,1年之後,產能都已超過5GW,甚至,據Energytrend預估,至第4季,全球太陽能電池產能超過5GW的業者將超過5家,南韓的韓華Q Cells產能將達到7.7GW;中國晶澳、天合光能及通威將分別擴產至6.5GW及5.6GW,聯合再生能源的產能將排在第5。

  缺乏資本下,台廠產能無法與陸廠較勁,技術的領先程度也迅速被拉近,未來聯合再生能源面臨的挑戰仍重重,但若能整併順利,下一步若能吸引包括綠能(3519)等矽晶圓廠加入整併行列,眾台廠結合、並落實上下游垂直整合,國內太陽能廠也才有在中國已占據逾7成市占的太陽能行業中,取得一定生存空間的機會。

  這樁合併案,是國內太陽能產業快速發展12餘年來,最大規模的合併案,短線對股價出現激勵,實屬必然,但究本歸源,股價要能持續上揚,仍要以獲利為依歸,然在今年太陽能供過於求情況比去年更為嚴重、且報價回升有限的情況下,業者虧損的苦日子恐怕還沒結束,投資人仍要留意利多出盡後的回吐賣壓。

  反倒是整併告尾聲、且部分已經露出獲利轉機的LED股,在3大已復甦的慘業中,屬於相對低基期,且營運能見度要比太陽能要來得高,行情也可望走得比僅有題材支撐的太陽能股,來得更長且久,是投資人在尋找低基期產業的同時,可以更花心思留意的。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