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葉倫升息論:擠掉泡沫化
美國第一季GDP即使被市場分析師從0.2%向下修正到負0.9%,聯準會主席葉倫在最新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若美國經濟如預期好轉,今年是啟動升息的適當時間。綜觀葉倫最近幾次針對貨幣政策的相關言論發現,聯準會升息的用意不在於控制潛在的通膨風險,而是要控制金融市場泡沫的形成,避免股市與債市價格的漲勢到無可控制的地步。
聯準會是QE的始作俑者,當年聯準會將指標利率降到零利率,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和指標利率存在約3%的利差,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主張利用QE政策把市場利率打下去,引導利率下滑。執行三次的QE政策,聯準會釋出超過2.75兆美元的貨幣。雖然美國經濟已經進入復甦軌道,卻也因為貨幣寬鬆環境的結果造成美股和美債的價格處於歷史高檔區。
不僅如此,美國企業利用長期的低利率環境大量發行公司債,尤其是體質越好的企業,所發行公司債的利率更低,的確對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有很大的幫助。但很多企業這幾年發行公司債的目的並不是拿去資本投資,而是買庫藏股和配發現金股利給股東好拉抬股價。根據Dealogic最新統計資料,今年前四個月美國公司債發行總額已達609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680億美元高。
摩根士丹利的資料也顯示,到2014年底美國非金融業高信評的企業淨槓桿比率(扣除現金後的淨債務除以年度獲利)已達1.88倍,高於2007年底金融危機前夕的1.63倍。資料也顯示,企業的償債能力(年度獲利除以年度利息支出)也從2007年底的9.43倍上揚到11.02倍,這兩項比重顯示企業償債的負擔仍在可控制範圍。雖然償債比重仍在可控制範圍,但金融資產膨脹的規模已經創下歷史新高,如何抑制金融資產膨脹的速度,是聯準會想要開始升息的理由。
這波低利率時間已達7年,QE的資金不僅流入股債市,也大量流入公司債市場,形成金融市場資產膨脹,這個現象在長期低利率的經濟體很容易出現。即使美國企業的獲利能力也比當年高,卻也因為槓桿比重比往年高,未來聯準會調高利率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將明顯提高企業的資金成本,並牽動該公司股價的波動幅度。
葉倫和其他貨幣決策官員應該早就看到這個現象,所以過去一年中在每次針對貨幣政策的對外言論中,主要官員們的談話都非常謹慎小心,避免刺激市場。從美國經濟的通膨和就業數據推測,當前美國經濟的確沒有太明顯的通膨風險,卻因為過度的資金停泊在上述的金融市場,形成金融資產明顯膨脹的問題。為了避免金融資產膨脹到無法收拾的地步,聯準會希望透過緩步調高利率的方式,先降低金融資產膨脹的問題。若能及時降低現有企業的淨槓桿比率,先將部分小泡沫擠出來,有利於延長這波景氣榮景擴張的時間。
2012年當時還是柏南克擔任聯準會主席期間,柏南克也是透過演講方式向金融市場公開放話準備結束當時的QE政策,卻因為當時市場擔心過度,一度造成當時美股S&P 500指數一個半月內大跌超過一成。金融市場過度波動的結果,還造成當季美國GDP受到影響。有了那次經驗,才讓聯準會意識到金融市場的秩序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已經比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情況來得大。在執行任何政策前,聯準會有必要讓金融市場了解貨幣政策的運作過程。
綜合近期聯準會官員的言論推測,9月份聯準會開始升息應該是既定政策,第三季美股的波動勢必擴大,到聯準會確定升息後,市場有可能以利空出盡反應。再者,聯準會年底前可能還有另一次升息的機會。屆時,美國經濟已經步入年底採購旺季期間,只要第三季美國企業的獲利符合市場期待,市場對升息的反應有機會逐步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