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中美貿易戰,誰受惠、誰受害

總經評論   2018/04/02

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7年美、中貿易逆差達3752億美元,較16年增加28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國。以「讓美國再度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當作競選口號的美國總統川普,面對全球第2大經濟體中國不斷地壯大,對於川普而言可說是芒刺在背。尤其,3月22日川普正式簽署對中國銷往美國高達600億美元的貨品課徵25%高關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大動盪,當晚道瓊指數大跌達724點,創下今年2月8日崩跌千點以來的最大跌點。

  美國政府特別針對中國10個戰略產業制裁,包括:先進資訊技術產品、自動化機床和機器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現代鐵道運輸裝備、電動和其他新能源車、電力設備、農業機械設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和其他先進醫療產品等;藉此阻止中國威脅美國成為未來的經濟霸權。

  面對川普的大動作,當下中國當局馬上還以顏色,中國商務部也宣布對美國128項、約30億美元產品開徵關稅,品項包括紅酒、無縫鋼管等課稅15%、豬肉及廢鋁等25%等。不過,為了避免貿易戰爆發,近日中美二國似乎出現轉圜餘地,中國主動釋出善意向美國提議將增購美國半導體,減購南韓及台灣製造的晶片;此外,中國趕在5月敲定開放金融業新法規,將允許外國金融集團持有中國銀行過半股權,並降低進口美國汽車的關稅稅率。

  究竟中美貿易大戰,對於台灣廠商的影響程度為何,恐要等到實際課稅內容與細節才能斷定。另外,根據中華信評指出,中國2017年對美國出口總金額約5060億美元,品項包括運動用品、電信設備、工業機具、家電、鞋類、手機、電腦和半導體等;而依據美國政府的聲明,可能課徵的500~600億美元的關稅,僅相當於中國所有銷美商品總值的10~12%,多半與中國在科技與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不公平作法有關,因此現階段看來影響程度有限。

  從企業營運模式來看,若是產品在台灣製造,然後直接出口到美國,這類型的企業不受中美貿易戰;另外,只作中國內需市場的台商,也不易受到影響;反之,在中國生產終端產品銷往美國,以及在國內生產,提供零組件、半成品等中間財去中國製成產品的台商,會受較大影響;對於國內生產資通訊相關電子零組件廠商而言,具有潛在的威脅性,值得留意。

  然而,面對中國向美國提議將增購美國半導體,對於台灣半導體大廠如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是否有影響,根據工研院產經中心(IEK)主任室計畫副組長楊瑞臨表示,由於台灣具備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即使在中國設廠,也是就近供應當地客戶,因此,影響程度不大。

  此外,台積電本身在先進製程發展遙遙領先對手,使得競爭對手難以搶單。日前全球車用半導體第3大廠瑞薩,計畫將車用微控制器(MCU)全由台積電代工。瑞薩所研發的28奈米MCU為當前全球最先端的產品,已於3月將樣品出貨給車用電子系統大廠Denso等多家知名汽車零件廠,目標於2020年透過台積電進行量產。除了瑞薩之外,AI晶片龍頭Nvidia也與台積電的關係深厚,不易有轉單。

  這次中國也將降低美國汽車進口關稅,屆時是否會衝擊到中國其他合資車廠與自主品牌汽車銷售,恐怕仍待時間考驗。依照過去經驗,其實美國3大車廠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在韓國、日本等2大市場銷量表現並不理想,通用汽車在韓國工廠則面臨到破產危機。因此,降低關稅並非對銷售有實際幫助,反而是汽車本身產品的設計與品質,才是關鍵。

  面對中美貿易爭端,對於國內汽車零組件廠商來說,像是生產傳動系統的和大(1536)來說,影響並不大,由於和大7成的產品都是在台灣生產製造,而後直接銷往美國地區,未來也不排除計畫前往美國設廠。其他像是智伸科(4551)、胡連(6279)、皇田(9951)、恒耀(8349)、英利KY(2239)等,由於部分生產工廠在中國,且直接供應當地車廠,因此,也不易受到課徵關稅之衝擊。

  在工具機產業方面,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表示,台灣的工具機廠商銷往中國的產品,客戶多以中國內銷內需市場為主;而台廠銷往美國的產品,也是以美國內需市場為主。未來中美兩國持續提升製造業升級與工業4.0的導入,反而有利於國內工具機、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例如滾珠螺桿大廠上銀(2049)去年已在美國芝加哥設廠,響應川普製造業回流美國之政策。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