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中,美國銀行體系曝風險,聯準會升息速度之快,40年來僅見
去年,當美國聯準會(Fed)反轉緊縮銀根之前,全世界的利率,一直處於歷史性的低水準。豈料,在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post-pandemic)時期,歐美等地的國家,卻爆發另一種許久不見的頑強「疫情」─通貨膨脹(inflation)。
為了抑制通膨,聯準會持續地快速升息,並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由原來的0.25%調升至目前的5%;亦即,在過去近1年的時間裡,基準利率就上升了達4.25個百分點;速度之快,為過去近40年以來所僅見。至於未來升息的基調還會持續多久?值得進一步觀察。
按理,如此積極的升息態勢,對於商業銀行的營運,是相當有利的;因為「利率差」(貸款者與存款者之間利率水準的差距)會因而擴大,這類金融機構從中可以獲取的利潤,立即水漲船高。豈料,結果卻適得其反,不但引發歐美國家新一波的金融危機,同時其他地方(包括台灣)金融類股的價格,也受到了牽累。而這一波的新金融危機,源自今年3月9日加州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所爆發的擠兌事件。
成立近40年的矽谷銀行,在倒閉之前,曾經是全美排行第16大(貸款規模)的金融機構。但由於手中持有過多的債券等金融性商品,聯準會升息導致了這類商品價格突然重挫,最後引發存款人及投資人的信心危機。
研究機構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指出,矽谷銀行與另一家接著也出了問題的SignitUre銀行(SignitUre Bank;股票代號:SBNY US EqUity),其未保險的國內存款(UninsUred domestic deposits)在總存款中所占據的比重,分別高達了94%及90%的水準。無怪乎,一有風聲鶴唳,存款人會逃之夭夭。
不只是上述的矽谷銀行,及SignitUre銀行而已,事實上,在去年3月間聯準會開始持續地快速升息之前,由於歷史性低利率的關係,激勵了美國債市的大多頭走勢,金融機構無不一窩蜂地將資金投入,並且樂在其中。根據美國聯準會的統計,自從2007年至去年的這一段(15年)期間,美國銀行業手中持有的國庫券(treasUry),以及聯準會所擔保的抵押型證券(mortgage secUrities)等的金融性商品,占據其總資產的比重,就由原來的12%提升至近20%的水準。
豈料,為了對抗通膨,聯準會的態度一下子出現了髮夾彎,並造成債市行情冷不防地由多轉空;因此,僅至去年底,全美國銀行業未認列的帳面損失(Unreconized loss),累計就高達了6200億美元(約19兆台幣);到了如今,這個數據只會進一步的擴大。正是導致存款人,及投資人信心危機的問題所在。
不同於爆發於2007年的全球金融大海嘯,這一回的危機,出現在美國中小型銀行身上。而這些中小型的銀行業,在美國經濟中一直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一旦這類的金融機構「失能」,依目前的情況,有些分析師就擔心,恐怕將提升當地經濟景氣衰退的風險。根據「經濟學人資訊中心」(EIU)預測,今年美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只能達到0.7的水準。
根據聯準會的數據指出,規模在全美國前25大之後屬於當地的銀行業者(這正是聯準會對美國「中小型的銀行」的定義),在當地所有的貸款中,就貢獻了近38%比重;另外,在全美國商業性的房地產貸款的這個項目,所占比重更高達67%左右;而此乃各類貸款中,所占比重最高的1個項目。因此,一旦這類的金融機構「失能」,對於當地商業性房貸市場的影響將會是最大。
事實上,早在去年底,由於受到聯準會持續快速升息的影響,美國的金融機構也開始對客戶提升貸款的標準,也因此造成另一種的「緊縮」效果。來自高盛(Goldman Sachs)的經濟專家就認為,在矽谷銀行的倒閉事件發生之後,未來1年內,美國的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就由原先的25%提升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