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台版亞洲大遷徙,新南向概念股竄起

總經評論   2022/11/21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優勢已不復存在?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將中國產能遷移到海外的趨勢興起,不少廠商紛紛著手將部分產能轉移,而這幾年因為疫情肆虐,中國大規模封城、祭出清零政策,加上拉閘限電等都進一步強化供應鏈轉移的念頭;且今年以來,美中對抗更加劇,美國下半年祭出的晶片禁令更是一刀砍下,從設備、技術到人才全面性的禁止,不只切斷中國對發展半導體的念想,也一舉推升眾產業業者移出中國的速度。

而台商更是加緊腳步將產線移出中國。過去,中國一直是台商海外投資的大本營,也是台灣出口占比最高的市場,但這個趨勢如今已然改變。16年,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強化對新南向18國,包括東協十國、南亞六國以及澳洲和紐西蘭的投資與貿易,以期降低台灣對中國經濟過度依賴的風險;前有新南向政策的鼓勵,後又有國際、中國內部乃至於兩岸關係的局勢動盪,種種推力都使台廠陸續將布局非中產能視為營運首要目標之一。

生產基地移轉成為顯學,廠家們無不積極搜尋下一個足以媲美中國世界工廠的地區,對此,東南亞諸國,正一躍而起,成為下一波企業競逐的樂土。細究東南亞國家的優勢所在,第1,是人口紅利,東協十國人口數總計6.2億人,約占全球人口8.6%,平均薪資約中國大陸的3分之1,若加上印度的14億人口,這個20億人口的大市場,勢必將逐漸取代過去30多年來中國扮演的生產基地角色。

另一成長潛力,則來自於貿易關稅協定的優勢。東協國家除了積極布局自由貿易協定(FTA)簽訂,東協十國更自行簽訂東協經濟共同體(AEC),進一步整合成東協共同市場,並已納入全球兩大區域型貿易協定;在積極簽署貿易協定下,東南亞國家可望成為下一個經濟高速成長的重點區域。

全球供應鏈湧入,也正在加速形塑東南亞國家的產業新樣貌,造就不同地區不同的產業聚落,例如半導體多聚集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其中,馬來西亞的半導體發展,可回溯1969年,因時任政府取消了檳城數百年來的自由港地位,導致當時該地失業率大增,當時的檳城首席部長遂提出讓檳城往工業化發展,而在此政策推動後,多年來的基礎奠定,已使馬來西亞成為全球晶片測試和封裝的中心,目前全球約7%的半導體貿易都需經過馬來西亞的工廠附加製造或發貨前的零件組裝,具有一席之地。

而新加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引進具有高值能的跨國企業,將製造業從資源密集產業轉向資通訊、大數據、科技為基礎的高利潤、加值導向產業,以電子、半導體產業為主要驅動引擎。目前星馬兩國已吸引許多半導體大佬進駐,包括英特爾、恩智浦、美光、英飛凌、德州儀器、格羅方德等,台廠中亦有台積電(2330)、世界(5347)、聯電(2303)、日月光投控(3711)等在當地設廠。

另外,泰國勞動力充沛,工資低廉、土地取得相對容易,因此汽車供應鏈、PCB廠等資本密集產業則多將據點設在泰國。泰國如今又被稱為亞洲底特律,其汽車產業發展源自於1970年代,泰國政府採取「進口替代工業化」(ISI) 策略來發展其經濟,邀請跨國公司能以合資的方式在泰國與當地資本家合作成立泰國當地子公司,而當時日本正積極推動汽車輸出,雙方的合作成功推展泰國發展汽車產業的第1步。

目前泰國已擁有完整的汽車產業生產聚落,除品牌大廠紛紛在此拓展據點外,零組件廠亦爭相前往,像是康普(4739)、健和興(3003)、怡利電(2497)、致伸(4915)、泰鼎KY(4927)、敬鵬(2355)等;且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台灣總產值高達6成集中在中國的PCB產業,最近也掀起一陣泰國投資熱潮,除了已在泰國深耕已久的PCB廠外,聯茂(6213)、燿華(2367)、尖點(8021),甚至楠梓電(2316)旗下滬士電等,亦皆有赴泰設廠的打算。

而說到布局泰國,台達電(2308)可以說是一大指標公司,其在18年後便開始從中國轉移生產基地至泰國,目前台達電在中國的生產比重已降至50%以下。而台達電旗下的泰國廠,也就是泰達電,預計將成為台達電重兵部署的據點,且泰達電也因應泰國工業4.0計畫,不斷與當地官方與企業攜手合攻智慧城市、儲能、電動車等項目,對整個集團而言,有望進一步壯大競爭力。

至於1986年才開放的越南,由於擁有利於出口的海岸線,亦有鄰近中國的地利之便,加上簽署善用FTA增加外銷競爭力,都讓越南投資成為熱潮。南越為台商傳產大本營,成衣紡織、製鞋、食品加工業、家具、機械業等勞力密集業多聚集在此,在南越的台商也已形成自原料到下游完整供應鏈,可發揮垂直整合綜效。除南越外,如今北越也吸引了許多高科技業前往投資,成為備受矚目的電子業重鎮,台廠中不只電子組裝廠擴大北越投資,多家中游的零組件廠如鍵盤精元(2387)、達方(8163),軸承兆利(3548)、新日興(3376),散熱尼得科超眾(6230)、奇鋐(3017)等皆陸續赴北越設廠,都讓當地逐漸有中國筆電重鎮重慶的樣貌。

不過當前越南正開始尋求轉型,營商成本逐漸提高,不僅土地成本漲逾十倍,勞工薪資也上漲7至10%,進一步促使不少台商將目標轉向市場、原料、製造成本相對低的印尼,尤其對成本管控更加敏感的傳產類股,像是聚陽(1477)就將印尼視為公司擴充產能的下一個主要據點,預期未來印尼產能將自35%增加至4成,並取代越南成為聚陽最大的生產基地;而儒鴻(1476)印尼新廠也將持續擴增產線,目前第1、2期已經完工,預計明年底前將會開出112條新產線,預期屆時將可滿載生產。此外,印尼人口眾多,不少業者亦是看準潛在商機而前往,像是建大(2106)就是看到其豐厚的2輪機車商機,故早在14年就前往印尼設廠。

印度則為近年後起之秀,由於擁有豐富的IT人才,加上印度官方力推「印度製造」,規劃對在當地設廠的科技業者提高獎勵金,都吸引不少科技廠前往投資。儘管政府效率不佳、種性制度、家庭觀念等都恐增添印度設廠困難性,但印度是未來全球最大市場的潛在商機,仍讓全球業者趨之若鶩,日、韓企業也都布重兵在印度;而台灣電子組裝廠包括鴻海(2317)、和碩(4938)、英業達(2356)、仁寶(2324)、緯創(3231)5大業者已報團進駐外,聯發科(2454)、國巨(2327)、台表科(6278)、臻鼎KY(4958)等也都有布局印度產能。

受惠地緣關係,台廠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起步算早,如今台廠在東南亞市場已形塑出完整生態鏈,不論半導體、資通訊、手機、筆記電腦等電子相關的科技產業,抑或是鋼鐵、機械、金屬加工、食品、飼料、製鞋、家具、紡織、成衣等傳統產業,都可見不少布局已久的廠商逐步邁入營運收割期,就連金融業也嗅到商機,積極前往東南亞國家設立據點,整個新南向產業台灣隊成型。

而隨著台商積極南下,去年我國對新南向投資金額呈現爆炸成長,達58.28億美元,年增幅高達105.97%,再度刷新單年投資金額新高。且今年上半年台商對新南向投資金額更進一步以20.65億美元,首度超越中國的17.96億美元,成為台灣最大的投資地區;與此同時,台灣對中國的投資金額也由15年的109.7億美元降至21年的58.6億美元,已減少了47%。

過去西進企業的光芒如今已逐漸被南向企業掩蓋,對此,機構法人、專家皆認為,未來十年甚至20年,「南向概念股」、「東協概念股」將有望一如當年的中概股,成為台股中不容小覷的新勢力。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