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散裝航運淡季不淡,供需趨於健康,貨櫃供需仍有疑慮,長榮為投資首選

產業評析   2024/03/04

地緣政治持續干擾國際政經局勢,不僅俄烏與以巴戰爭仍未落幕,就連原先預估很就會終結的葉門叛軍胡塞組織,縱然有美國與聯軍不斷發動攻擊,不過根據國際媒體報導,胡塞組織2月23日襲擊一艘懸掛美國國旗、由美國擁有與運營的郵輪,顯示狀況依舊膠著,商船繞道而行,仍是短期間最安全的方式。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估算,蘇伊士運河商船吞吐量,將較高峰期減少42%。

雖然紅海危機帶動運價明顯上漲,暫時降低產能過剩問題,不過從世界第3大航商法國達飛海運近日公告的財報來看,去年第4季虧損9300萬美元,為4年來首見單季虧損,去年全年營收下滑37%、淨利減少21%,公司聲明稿表示,儘管今年上半年貨運成長持穩,主要是相較於前1年度的低基期,然而下半年將有更多不確定性,與馬士基、赫伯羅特對產業景氣相對看淡一致。

達飛呼應馬士基先前警告,預估今年將新增8%貨櫃航運運能,在大量新船交付下,全球運能供給超過預期的需求,產業周期性前景艱難,部分原因是經濟成長乏力。此外,達飛財務長也表示,紅海問題迫使船舶繞行好望角,往來亞洲與歐洲航程將增加兩周時間,且也衍生出許多額外費用,雖然運價大幅上漲,船公司以附加費形式轉嫁給客戶,不過仍然無法抵銷額外成本。

馬士基在2月初公告上季財報,息前稅前折舊攤銷前盈餘年減87%低於市場預期,並且警告紅海危機可能不會帶來大幅提振效果,預期今年內若運費上漲效應消退過後,運能供給過剩將導致價格受到壓制,供給嚴重過剩的挑戰將在今年完全展現,且表示低迷狀況可能持續到2026年,馬士基也宣布暫停收購庫藏股,在不確定性的高風險下,選擇保留現金應對。

而在巴拿馬運河乾旱問題方面,雖然將逐漸進入傳統雨季,不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去年水位較前年同期降低近1.8公尺,導致每日交通量減少將近4成,今年2月雖然每日平均通過略微回升至22~23艘,但是仍與去年7月的36~38艘仍有不小的差距,3月過後雨量有所增加,不過天候狀況仍是老天爺決定的事。

英國倫敦海運諮詢機構Drewry認為,紅海事件改道運力約占3成,整體航程也增加3成,全球運力將減少9%,將使今年有效運例縮小至5.3%,需求略增至2.4%,然而中長期依舊處於供過於求的階段,運價上漲恐僅為短期現象,另外Drewry也指出,歐洲線費率下降時間較預期更早,整體中東衝突也對油價帶來影響。

國內貨櫃航運龍頭長榮(2603)董事長張衍義表示,紅海危機爆發,為航運業帶來一線生機,雖然運費快速上漲,不過無法預估可持續多久,航運業最主要的挑戰仍是艙位過剩,航商仍將根據供需修正運費,陽明海運(2609)董事長鄭貞茂則表示,紅海危機目前還沒有降溫跡象,船公司還是會繞道好望角一陣子。

隨著紅海危機帶動運價上漲,貨櫃3雄長榮、陽明與萬海(2615)元月合併營收同步創下一年來新高,其中,長榮與陽明月增率與年增率雙成長,萬海則是月增而年減。可以留意的是台驊(2636)公告,自去年12月11日至今年2月21日,共斥資2.9億元,以平均價位148.75元購入長榮股票1950張、持股共計3150張。

長榮去年前3季EPS15.14元,遠優於陽明的1.74元與萬海每股虧損0.68元,法人預估長榮去年有機會突破20元,無疑是3雄當中營運體質最佳、也最有能力配息的公司,近期獲得外資券商優於大盤的投資評等,預估仍有超過3成的潛在漲幅。整體而言,長榮第1季營收應會有不錯表現,不過中長期運價恐仍有變數。

相較於貨櫃航運的供需失衡依舊嚴峻,散裝航運反而值得關注,1、2月因農曆春節與巴西雨季為產業傳統淡季,不過今年從運價來看呈現淡季不淡,加上近年來新船運力增速逐年放緩,搭配環保法規與拆船量因船齡而增加,對於供需與運價都可望帶來一定程度的支撐力道,中國經濟成長雖然放緩,不過新興國家崛起,產業可望維持穩健成長。

根據Clarksons、BIMCO等機構預估,今年需求將成長1.8%、供給成長2.2%,大致維持平衡,此外,歐盟開始對航運徵收碳稅,散裝市場對節能新船需求攀升,也可能為供需之間帶來新的變化,甚至已有機構預估,由於造船廠維持滿檔,下單至交船平均需等待3.7年、為09年來新高,新交船運力相對低,將為運價帶來助力。

裕民(2606)董事長徐旭東表示,紅海危機影響不大,不過仍面臨港口壅塞、周轉率不夠快、港口缺工與自動化等相關問題,然而去年運力增加3成,今年還將再交付4艘新船,除了新船可擁有較高的日租金之外,未來若出售船舶,也將受惠於低價時打造船舶而賺取利差,隨著市況逐漸好轉,預期今年業績將雙位數成長。

慧洋KY(2637)去年EPS4.38元,元月雖然因為農曆新年、需求相對較低,不過部分船型於現貨市場,運價較前1年度明顯成長,帶動營業利益年成長107%,稅前盈餘4.5億元、每股稅前盈餘0.6元,隨著假期因素已逐漸淡去,加上中長期產業供需狀況轉佳,今年營運可望優於去年。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