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買進賣權的未平倉部位增加兩萬多口 你害怕嗎?
就線論線觀察,昨日加權指數下跌18.24點;台指期貨下跌72點,台指期貨轉為逆價差6.68點,目前台指期貨又恢復到合理價差範圍,但觀察這幾日的結果,我們發現過大的逆價差時,台指期貨最後出現大漲走勢收斂逆價差;過大正價差時,台指期貨卻又出現較重的跌幅收斂正價差。
你有發現,這樣的結果似乎與投資人的觀念不太相同?
相信各位與我一樣常從媒體上看到「期貨價格發現」的論調,基於這樣的論調下,期貨出現正價差時,往往代表市場對未來行情較為樂觀;反之當期貨出現逆價差時,也會被大家解讀成未來的行情較不樂觀。
但試問這幾天的行情走勢與我們認知的論調截然不同,到底是偶然?還是我們的解讀錯誤了?
交易實務中價差策略通常是一種風險較低的策略,其交易決策關鍵在等待價差過大時,進場布局然後等待價差收斂。但既然價差策略是一種較低風險的交易策略,那價差過大時到底要如何布局才可以降低風險呢?
拿最近的例子觀察,我們發現之前逆價差過大時,期貨由低檔快速上漲靠近加權指數,而其結果造成逆價差縮小甚至最後轉為正價差;在正價差過大時,期貨出現比加權指數更大的跌幅,藉此縮小正價差並讓價差恢復到合理的範圍區間。
所以就交易實務上「價差過大」時,其實我們是無法預測未來期貨與現貨的價差收斂,會是因為哪一個商品走勢所導致。也因為如此,最好降低風險的方式就是「做多」處於「低檔」價位的商品,同時「放空」處於「高檔」價位的商品,這樣的交易方式,不管未來是價差利用哪一種方式收斂,交易者都有機會可以獲利。
但這樣的價差策略也有其風險,尤其是當我們預計已經「過大」的價差還持續擴大時,史上最有名的案例就是LTCM在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時,因價差策略的金融商品無法出現價格收斂,最終只能宣告破產。
上圖是外資現期權總籌碼的累計圖,昨日外資在現貨市場小買20億元,這也是外資連續第二日的買超。但就外資的整體籌碼觀察,我們發現今日的外資總籌碼其實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其中最大的關鍵在外資於台指期貨中加碼了空單口數,並且買進了兩萬多口的賣權,或許很多人會解讀這是外資的避險行為,但筆者認為不管外資的目的是不是避險,關鍵只在空方籌碼「已經」進場,我們必須提高警覺。
總結價格與籌碼的觀察,目前指數仍然卡在多空轉折關卡前,配合外資在期貨市場出現明顯的空方佈局,還是必須提醒投資人等待永遠是投資過程中最煎熬的一段,但也唯有等待才有辦法讓我們的投資過程中避免掉無謂的交易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