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併購趨勢推升NBI頻創新高---生物藥、免疫治療成新藥研發未來主流

產業評析   2015/07/27

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今年以來漲幅高達32%,是全球股市漲幅第二大,而併購訊息是推升指數創新高的最大原因;台灣生技股雖仍在低氣壓區,不過,趨勢將成為推升類股的關鍵因素。

分析NBI生技指數飆漲的內涵,今年7月14日,美國Celgene(CELG)公司宣布將以72億美元收購專攻免疫─抗發炎疾病的公司Receptos(RCPT),隔日兩檔股票均跳空大漲10個百分點以上,NBI指數也同步大漲2.36%;而今年以來(至7月22日止)美國已完成的生技醫療收購案件就高達205件,已公告未完成的則有58件,合計總金額高達1890億美元,已超越2014年全年1538億美元的金額。

再從這些已完成及未完成的前10大併購案可看出,多數是新藥研發公司的併購,其中以研發免疫系統與心血管等罕見疾病(孤兒藥)為主的Alexion(ALXN),花79.41億美元併購同業Synageva為最。Alexion宣稱該筆交易將幫助公司提高罕見疾病的市場,並將在2018年財報中看出每股收益的效果。而股價則已在近期創下新高,來到208.83美元歷史價位。

第二高併購金額的則是希爾製藥併購NPS製藥(開發治療罕見腸胃與內分泌失調藥物),過去希爾也曾以42億美元收購開發遺傳性血管水腫罕見疾病藥物Cinryze的美國藥廠ViroPharma,並成立「超罕病藥物」部門,對罕病藥物的經營可說相當嫻熟;這次花了50.58億美元併購NPS,同樣是希望在罕見疾病市場與Alexion一較高下。

再看看今年以來漲幅前10名NBI成分股,多集中在癌症及罕見疾病等藥物研發公司身上,其中的Exelixis(EXEL)漲幅居第二名,原因是該公司7月20日披露其研發的腎癌藥物Cabozantinib三期臨床試驗數據,指出該藥有效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達四二%,相較於對照組,獨立評審委員會認定,有375例患者的無疾病存活期(PFS)顯著增加。

Exelixis指出,該公司計畫在2016年初將完成美國和歐盟的藥證申請。這個訊息讓股價在當天跳空大漲50.38%,股價自3.91美元跳空至5.96美元;而今年以來股價漲幅則已達308.33%。

其他股價漲幅超過2倍以上的個股如ImmunoGen,Inc.(IMGN)、Ultragenyx(RARE)、Prothema(PRTA)等,均分別是癌症、罕見疾病及抗體新藥研發公司,顯然美國市場的投資焦點對於新藥研發的鍾情度,遠高於穩定度相對高的製藥業或醫材業;這與台灣目前主流焦點在具備業績基本面的生技股走勢恰恰相反。

如果將生技股的面向拉大一點,從S&P 500的保健醫療類指數成分股來看(網羅了醫療、設備、保健、製藥、醫材、消費、藥房…等總市值至少5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雖然該指數今年以來漲幅約12.33%,不過都是具指標的大企業,其中漲幅前10名的個股相當值得參考。漲幅第一大的是信諾保險集團Cigna(CI),是全球醫療保健服務控股公司,漲幅達47.06%;第二名的Hospira(HSP)是全球最大的學名藥劑製藥商,幾乎每年都會推出一兩款新劑型或新學名藥品,營運獲利穩定,今年以來股價漲幅達45.86%,緊追在CI之後。

至於第三名則一樣回到新藥研發,Regeneron(REGN)也是NBI成分股之一,主要研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癌症、過敏及氣喘等,Regeneron利用VelociSuite技術平台開發新產品,該技術平台可確定治療所需的特定蛋白質的特定疾病或細胞類型,目前旗下已有三個新藥產品銷售,包括EYLEA(黃斑部病變)、ZALTRAP(直腸癌用藥)和ARCALYST(周期性皮下注射劑)等,目前股價569.915美元,總市值達578.4億美元,排名第16大(在NBI則排名第5大)。

除Regeneron之外,還有吉利德Gilead Sciences(GILD)也是新藥研發公司,今年以來漲幅25.41%,已有抗病毒HCV和HIV藥物,及丙型肝炎病毒藥物Sovaldi和Harvoni等上市銷售;目前股價119.5美元,總市值1731億美元,排行第三(在NBI則排行第一)。

其他漲幅超過二成以上的還包括有健保的Humana(HUM)、保險的Aetna(AET)、低侵入式醫療設備的Boston(BSX)、醫材類的愛力根Allergan(AGN)、全球前10大製藥的禮來Eli lilly(LLY)、綜合醫院的Universal(UHS)等。

回過頭來看台股,台灣上櫃生技指數自去年高點245.44點,遭逢「基亞事件」的洗禮後,一路回檔重挫,最低點出現在今年7月,來到144.55點,諷刺的是,過去7月被視為台灣的生技月,然7月23-26日台灣舉辦「2015生物科技大展」,並沒有激勵類股反彈,雖有部分零星個股走勢強勁,卻仍無助於整體類股遠離低氣壓區。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台灣的生技產業歷經十數年的努力與耕耘,不管在醫材、新藥研發等領域,都開始有自有品牌進入國際市場,以及新藥進入臨床三期階段的令人振奮訊息,只是相較於較成熟的歐美生技產業來說,台灣還只在牙牙學語階段。

就新藥的角度來看,歐美國家對生物藥及免疫療法情有獨鍾,也將之視為未來趨勢,台股當中的浩鼎(4174),是目前全球唯一以醣類抗原合成技術專攻癌症主動免疫療法的新藥研發公司,目前針對轉移性乳癌的OBI-822已完成三期臨床實驗,靜待8月中、下旬由專家會議公布OBI-822的解盲時機;在此同時,應用於卵巢癌的臨床試驗亦已進入二期臨床;至於應用於肺癌或乳癌末期的新世代疫苗OBI-833,日前也獲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通知,已獲准進入人體一期臨床。

台灣新藥研發因為還沒有一個真正在地原生種新藥成功上市(目前已取得藥證的F*太景、智擎、寶齡等,都是引進的新藥),因此,大家都在等,一旦浩鼎成功上市,那麼其他包括中裕(4147)、聯亞生技等生物蛋白質新藥都有機會循該模式走向成功。

不過,除了新藥研發,台灣醫材研發能量也蓄勢待發,尤其高端的植入式或侵入式醫材,包括洗腎用血液迴路管的邦特(4107)、亞洲唯一同時擁有美國FDA、歐洲CE及中國認證的人工關節廠聯合骨科(4129)、推出新世代低劑量嬰幼兒移動式數位X光原型機的環瑞醫(4198)等。

製藥產業也因為加入PIC/S會員國的身分,去年開始不少包括印度、中國等地原料藥、學名藥廠傳出假藥的訊息,導致國際大型藥廠紛紛出現轉單效益,台灣的製藥廠因此受惠,尤其原料藥的生泰(1777)、神隆(1789)、旭富(4119)等都因為擁有國際大藥廠的客戶,營運相對持穩:學名藥的永信(3705)、生達(1720)、東洋(4105)等,每年都有新的藥證、新客戶均可留意。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