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基金研究報告 / 晨星專欄

基金經理人的光環漸褪

  2017/08/28 16:20

-明星經理人的時代漸逝

 

作者:John Rekenthaler

 

約自1960年代開始,共同基金經理人的光環漸漸受到注意。尤其,選股能力強,操盤績效出色的經理人,更是能吸引大規模的投資人資金,也有大量的媒體曝光;只不過,基金的績效可能在操盤6年之後突然回檔。接下來,在1980年代的牛市環境中,有利經理人的操盤績效,進而讓經理人的光環更加閃亮。這一世代的共同基金明星經理人,普遍較其前輩更為積極。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偏好低本益比個股的John Neff (服務於領航),在當時可視為相當保守的基金經理人。此外,富達的Peter Lynch,或者Acorn的Ralph Wanger等偏好成長型股票的明星經理人之操盤技巧,讓他們能順利度過熊市的投資環境。整體而言,1980年代的明星經理人更有能力維持投資人信心。

 

晨星研究副董事長John Rekenthaler指出,1980年代出現的眾多明星經理人,對共同基金產業發展來說,是件好事!明星經理人有利擴大共同基金市場的規模 (當時,與現今不同的是,明星經理人必會持有股票部位);而當時也是絕佳的投資良機,因為,股市接連上揚10多年的時間。對於從直接投資股市,轉而選擇共同基金的投資人來說,絕對是正確的決定。在絕大多數的案例中,出名的共同基金表現多優於投資人自行選股的結果。

 

也因此,在投資人眼中,共同基金沒有太多的缺點。然對許多經理人來說,行銷公關手法時而過了頭!甚少有操盤能力強的經理人對於配合行銷手法一事,樂在其中。不過,如果沒有積極的行銷,沒有塑造出明星經理人的形象,共同基金能吸引大規模的資金進入嗎?或許有可能,然我們現在已無法得知,不過,共同基金產業確實已從積極的行銷手法中,得益甚多。

 

與現今不同的是,1980年代、1990年代初期,規模大的主動式管理基金表現常超越標普500指數。然當時的股市效率性不如目前的投資環境,主因在於當時的專業投資經理人,只是交易市場中的少數。不僅如此,當時的法規環境也較為寬鬆,因此,鮮為人知的是,經理人常會接受企業專業經理人的”投資建議”。因此,有更佳的教育背景與專業訓練,加上能獲得更佳的資訊品質,當時的基金經理人想要不出名,也不容易。

 

嶄新的時代

不過,投資環境已出現顯著的改變;尤其,專業投資經理人已失去絕大多數的競爭優勢。儘管仍有經理人持有與時俱進的專業素養,並能獲得研究團隊的協助;然現在的經理人所持有的競爭條件都大同小異。此外,說服投資人掏腰包投資是一回事,說服投資人將資金從其他基金中,轉而投資你的基金則又是另一回事。並且,隨著企業準則要求轉趨嚴格,即使是絕頂聰明的經理人,要超越大盤也越來越不容易。

此外,共同基金投資人的需求也不一樣了!30年前,投資人普遍從投資顧問端申購共同基金,並透過投資顧問留意共同基金的表現;或者他們決定捨棄股票,直接申購共同基金,惟投資人必須要自行對市場與基金商品做研究。對投資人來說,追蹤單一基金較追蹤完整的投資組合更為容易。換言之,基金經理人足以滿足投資人的需求。

 

簡單明瞭的商品當道

新千禧世代投資人所處的環境甚為不同。這也讓我們聯想到”領航”(Vanguard)的例子,不論是透過廣為人知的被動式管理基金,還是實際上仍存有類似主動式管理操作行為的基金;領航的商品策略顯著淡化基金經理人的個人特色。顧名思義,被動式管理的基金是以維持基金運作為導向,而非以積極操作為導向。不過,部份主動式管理的基金其實也有相近的理念;這類基金常有多位經理人,持有為數眾多的標的,且績效表現不會與基金的基準指數相差太多;而這類型基金的設計即類似被動式管理基金。

 

換言之,淡化經理人個人特色,商品相似度越來越高,是新的趨勢。市場領先的基金公司,不論從ETF基金領域領導者的貝萊德、首域,還是共同基金的富達、普信、American Funds等資產管理業者,都漸漸走上相近的腳步。總結來說,30年前,Rekenthaler相信提供充分資訊給投資人,且提供由明星經理人操盤的基金,是服務最佳的資產管理業者。不過,現在他則認為,有沒有明星經理人操盤,並不是重要條件。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編譯)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