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原來也可以聰明不被動!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市場恐慌性賣壓讓許多人印象深刻,金融資產一夕之間跌到谷底且出現流動性危機,Markowitz提出的投資組合,包括權重相等投資組合(Equally Weighted Portfolio)、最小化風險投資組合(Minumum Risk Portfolio)以及最適風險投資組合(Tangency Portfolio)的資產配置遭受挑戰。分散資產類別,但不能代表風險分散,因此傳統資產配置加入因子量化模型或是導入Smart Beta法人對特定因子主題式的曝險有使用需求,因子投資理論開始崛起,找出驅動資產報酬的因子,有的是基本面指標,如PE、PB等,也可以是股價動量或是預測收益增長率等各種指標,所以說Smart Beta是因子投资,策略收益来自因子風險溢價。
晨星(Morningstar)將Smart Beta廣義稱之為Strategy Beta,並分為三大類:
- 收益導向(Return-Oriented Strategies)分為單一因子的股息、價值、成長、規模等單一因子,同時也有結合這些因子形成多因子策略(Multifactor)。
- 風險導向(Risk-oriented)有最小波動、風險均衡、高低貝塔等
- 其他類(Other)增益指數、平均加權、多資產,其中商品增益指數如元大標普高盛原油ER指數ETF(S&P GSCI Crude Oil Enhanced Excess Return),追求與原油價格高度連動的前提下,在轉倉時計算輕原油期貨近月與次近月之正價差幅度,進而調整部位。
通常會透過幾種方式來組成指數方式,例如只改變成分股組成,或是成分股不變情況下,採用不同加權方式、又或是同時改變成分股和加權方式。增加指數於單一或多個影響投資表現的因子曝險,達到優於市場表現,或降低投資風險。重點不是在於超越大盤,而是從傳統產業分散配置改成因子曝險,更易獲得更低風險或更高特定收益的方式。達到因子投資,ETF給予了一個很好的平台發展保持商品透明度、低週轉率與低費用的特性,成為近年來成長最快的商品類別,常見的包含高價值型(價格被低估的股票)、高成長型(營收成長高的股票)、高品質型(營運、財務品質高的公司)、或是複合式多因子型(multi factors),多因子通常具備低波動、高股息、高品質特性。
以元大台灣高股息ETF舉例,這個指數是由臺灣證交所與富時指數(FTSE)公司共同合編,成分股是由臺灣50指數及臺灣中型100指數成分股中符合流動性測試標準,預測未來一年現金股利殖利率最高的30檔公司股票做為成份股,殖利率愈高,該股票在指數中所占的比重愈大,這種加權方式是以現金股利殖利率決定,與一般用市值加權的傳統指數編製方式不同。
文章資料來源:元大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