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愛危機入市:狂賺報復性反彈行情!
2018年中國股市雖然有A股入摩的題材效應,但仍舊無法扭轉上海綜合指數自高點3,587快速墜落的走勢,一方面持續跌破3000點、2800點,2600點的整數關卡,另一方面10/19更直接摜壓到最低點2,449,換言之,陸股10個月跌掉1,138點與31%的跌幅,不僅高居全球主要股市之冠,市值蒸發更超過92兆新台幣,大約是3個台灣加權指數的總市值。
然而就當陸股投資人幾乎陷入絕望之際,報復性反彈也緊接而來,受到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一番「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有投資價值市場」的談話,搭配證監會、銀保監會、與人行等三大金融機構同步作多的激勵,也帶動陸股出現報復性反彈,不僅拉升指數從最低點的2,449到10/22最高點2,675,反彈幅度更高達9%之多,瞬間成為帶領亞洲股市表現的中流砥柱。
看到陸股的報復性反彈,除了讓慶龍想到「行情總是在絕望中誕生」的股市名言之外,另一個就是10/15日報所論及的重點:不管行情好壞,留在市場,繼續投資,才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當時分析指出:根據許多外資的研究顯示,面對行情的劇烈波動,選擇持續留在市場繼續投資的績效報酬,往往會勝過「先觀望幾天」的操作策略10倍甚至百倍之多。
根據富達投信的資料顯示,以美股S&P500指數為例,1993年到2017年期間,投資人若不管行情好壞,持續都留在市場繼續投資,可創造910%的績效報酬,然而,若投資人因為擔心崩盤的氛圍,而錯過恐慌性賣壓來時的最好時機,只要過錯的時間達30天,整體的績效報酬率,則會從910%衰退到1.07%,兩者相差850倍的利潤差距。
此外,若將時間往前推溯到1988年到2014年期間,同樣以S&P500指數作為投資標的,不管行情好壞,堅持留在市場繼續投資的投資人,可創造733%的績效報酬,然而,若選擇觀望的天數達5天,錯過了市場表現最好的時機,整體績效報酬會下降到452%,此外,若選擇觀望的天數長達30天,並錯過崩盤後的報復性反彈行情,整體績效報酬率,則會再進一步下降到71%,與留在市場繼續投資的差距,高達10倍之多。
進一步追蹤「留在市場」與「先觀望幾天」的投資策略,從歷史統計數據來看,之所以會出現10倍甚至高達百倍之多的績效差異,其關鍵原因有二:
(一)誤判情勢。
一般投資人常常會迷失在市場當下的恐慌氛圍中,而將最容易創造「超額利潤」的黃金時機,誤認為是要「戒慎恐懼」的黑暗年代。
(二)容易完全錯失報復性的反彈行情。
一旦投資人誤判情勢,選擇清空股票,就容易完全錯失報復性的反彈行情,其原因很簡單,就是通常報復性反彈來得又快又急,若沒有在事前就做好準備,一般投資人幾乎很難跟得上市場快速的節奏,例如這一次的陸股,例如2015年8月的台股。
回顧2015年那一段從10,014下跌到7,203的過程,當年8月雖然進入到最恐慌的氛圍,但台股的觸底反彈,也來得又快又急,8/24當天台股盤中重挫583點,跌幅高達7.48%,不過沒隔多久,便出現報復性反彈,僅6個交易日,指數就一路拉高到8/31最高時的8,174,強彈971點,暴漲13.48%,並成功開啟前一波台股「攻萬點」的序曲。
然而,投資人或許會問,在面對空頭來襲時,出清股票可以避開股價下跌的損失,不是更好的選擇嗎?慶龍的答案:理論上是,但在實際操作面上,卻不容易做到,一來是可能誤判情勢,二來則是容易錯失最能創造「超額利潤」的報復性反彈,因此為了在風險與報酬之間,取得最佳平衡,慶龍主張,選擇「留在市場,繼續投資」的策略,還必須兼顧三大原則:
(1)不能過度使用財務槓桿,例如融資、期貨等。
(2)採取核心持股與衛星持股的投資組合配置。
(3)聚焦長期有發展潛力的標的,定時定額買進。
本文From《投資家日報》2018年10/24
【日報預覽圖】: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孫慶龍的投資部落格》網址:sie.com.tw